一、地理位置描述
本校學區隸屬秀林村,位於中央山脈出海口右岸,太魯閣大橋南端,是蘇花公路必經之地。臨近中外知名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緊鄰鄉鎮中心,例如秀林鄉公所、戶政事務所、代表會、鄉圖書館、衛生所等機關。匯聚許多從事太魯閣文化藝術的創作者,有木雕藝術、編織藝術、傳統樂舞、傳統樂器、傳統風味美食、民宿經營者的導覽解說等。
二、學區包含之部落名稱
秀林村,傳統名稱為Bsuring,芒草被燒過後,又長出新的嫩芽,稱「Bsuring」音譯為「玻士林」或「武士林」。當初族人到此打獵時滿山野長滿芒草叢,動物躲進芒草內就不易獵到,就用火燒法獵物。俟嫩草長出為大小動物的最愛時又成為好獵場。其兩側為kulu(衛哨戰)和dowras(峭壁)。
秀林村北臨富世村,南接景美村,初係由「武士林(Bsuring)」、「古魯(Kulu)」、「道拉斯(Dowras)」與三棧「原稱布拉旦(Pratan)」等五社組成。1953年行政劃分將三棧併入新成立的景美村,餘4社則仍屬秀林村。秀林村分為「民有」、「民治」、「民享」與「秀林」4個社區,秀林國小及位於秀林社區內,比較特別的是,其中民有社區位於新城分局下方,屬於新城國小學區,其他皆為秀林國小學區。
三、校名、校址、校舍的演變
秀林國小的前身為「武士林乙種蕃童教育所」,創校於民國23年(日昭和9年)4月1日,民國28年(日昭和14年)4月1日廢甲乙種之別並革除番童字樣,一律稱為教育所。武士林教育所在光復後,於民國35年撤銷教育所,並於35年3月13日開辦、5月成立士林國民學校(校址:秀林村136號),編制五班,五位教師,學生人數244人;民國37年9月奉令改稱「秀林國民學校」(花蓮縣誌)。
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更名為「花蓮縣秀林鄉秀林國民小學」。
1975年(民國74年)9月附設幼稚園。
2005年(民國94年)教育部發布「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劃」,(本校)成立國幼班。
2012年(民國101年)8月國幼班改制為幼兒園。
四、校舍的演變
本校建築物現有4棟,其中用以教學及辦公的大樓構成「ㄇ」字型建築。北側緊鄰花8道路為「集賢樓」;西側為「聚英樓」,學校正門口位於兩棟之間。西南側則為「至善樓」;東側緊靠花5道路為教職員工宿舍。
其建物歷史如下:
- 聚英樓:民國75年完工,最初為一層樓舍座落校園西側,一字形由北延伸至南,為當時主要行政處室與班級教室。直至民國87年,部分區域增建樓梯及2樓教室保留至今;其餘因至善樓興建而拆除。
- 集賢樓:所在處原為花圃後改建,民國78年完工。最初為一層樓舍座落校園北側,民國81年增建樓梯及2樓教室,現多為專科教室用途。
- 至善樓:民國94年完工,大樓區分3棟,分別是圖書館、國小班級教室及幼兒園。樓層最高4層並配設電梯、電機房、廚房及兩座樓梯。
- 教職員工宿舍:民國65年興建,提供給本校教職同仁住宿,後有教育替代役男暫居。
五、學校特色
依據2018年(民國107年)記錄,為原住民重點學校。當年原住民學生78人,占總學生數99%,以太魯閣族為主。故此,本校位於地靈人傑之處,致力推展原住民文化教育不遺餘力,重視射箭、織布與紋面文化,積極推動木琴、口簧琴與舞蹈表演;此外,落實母語傳承更是本校教育使命,期讓學童具備母語聽說讀寫能力,以傳承在地文化、認同及肯定自身族群。近年在推展足球、田徑等運動項目有卓越的成績。
六、歷任校長
戰前教育所資料暫不可考,臺灣光復後,先後指派秀林鄉公所人員兼任第一任至第四任校長並辦理將教育所改制為國民學校事宜,歷任校長如下:
- 第五任校長:林永隆 (37年-45年)
- 第六任校長:黃連和 (45年-52年)
- 第七任校長:林順發 (52年-58年)
- 第八任校長:雷振乾 (58年-66年)
- 第九任校長:張勝騰 (66年-72年)
- 第十任校長:涂雲祥 (72年-79年)
- 第十一任校長:李來旺 (79年-82年8月31日)
- 第十二任校長:黃梓勝 (82年9月1日-89年1月31日)
- 第十三任校長:汪孟伯 (89年2月1日-97年7月31日)
- 第十四任校長:楊屏靖 (97年8月1日-101年7月31日)
- 第十五任校長:黃勤聰 (101年8月1日-109年7月31日)
- 第十六任校長:鍾蕙伃 (109年8月1日~迄今)
|